于常海,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平绅士。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感染病中心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戈登会议(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董事会成员、香港生物科技协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联盟主席、香港联交所生物技术上市小组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于常海教授从事生物科技的开发应用,近年来突破性地创建了EFADchip(电场辅助杂交芯片)技术平台,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解决高技术生物芯片和成本效益难以双赢的难题;开发出NASBA(核酸序列依赖扩增)诊断平台,使基层、边远地区也可以用分子基因检测手段诊断病情;在SARS爆发期间,创建了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核酸检测技术——ERT-PCR(增强型实时荧光定量PCR)诊断平台,该项技术已在疾病防控系统及多家大型医院中得到推广使用。

早在1992年,耶鲁大学的Waxman教授及萨斯喀彻温大学的Hertz教授联合举荐他为主编,编辑了阐明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专著《Neuronal-Astrocytic Internations; Implications for Normal and Pathological CNS function》,这本专著已成为星形胶质细胞研究领域必被引用的权威参考书,可见于常海教授在星形胶质细胞领域所做出的成绩在当时就已经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认可并对其寄予厚望!1995年,于常海应美国科学院院士Shooter教授力邀主编了《The Gene Express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一书,该书抓住了当时中枢神经系统基因表达这一科研热点,囊括了最前沿、最权威的最新科研成果,至今仍是业界不可或缺的主要著作。于常海还主编了关于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专著,用来纪念刚从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的Lawrence Eng教授,已作为特刊发表于Neurochemical Research杂志。

迄今为止,于常海教授共发表论文173篇,文章被引用总次数超过3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近227次。有5部编著;荣获发明专利70项,国家标准5项。荣获2009年度亚太弗若斯特沙利文体外诊断产品区分杰出奖、2007/2008亚洲知识管理奖,2007年度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2006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4年度香港工业奖——科技成就奖。累计获得国内外研究基金51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973计划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数十人。担任多个学术刊物,包括Glia,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Analytical Biochemistry,《生理科学进展》、《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Neurochemical Research杂志副主编。

多年来,于常海一直满怀热忱地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从1991年的第一届斯坦福国际神经科学论坛,到2004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2008年国际脑能量大会,2010年两岸四地研究生神经科学论坛,以及2017年Hong Kong Biotech Horizon 2017 - Global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他共参与并主导组织了54个国际学术会议。为推动中国生命科学及神经科学的国际交流,努力争取将国际会议的召开地点选在祖国大陆,并为国内学生提供奖学金。

作为一名在香港出生,在国外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并且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爱国科学家,于常海心中始终装着祖国,1994年香港回归前,他即从美国斯坦福回到香港工作;2002年,为寻求更多的学术和发展空间他又选择离开香港回到内地效力。加入北京大学短短18年的时间,已发表论文11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52.589,并为这一领域积极培养尖端人才。